近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故宫博物院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联合主办,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故宫·故乡·故事——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沉香文物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式开展,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非凡夺目的黄花梨与沉香的文化盛宴。
“郁乎其文采”的黄花梨为硬木中的珍品,以材坚质美成为传统家具用料的绝佳选择;“馥乎其芬馨”的沉香则是香料里的上选,其独特韵味,为世人所倾倒。二者皆以海南岛出产者最为世人所重。二者从山间自由生长到作为贡品和珍贵商品,一路辗转运出,远行至京城,入住帝王家,成为海南地域文化的独特贡献。
本次展览以“出黎山——宫中行——香如故”为主线,以故宫收藏的黄花梨木和沉香文物为展示中心,重点展示黄花梨木家具和沉香器物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观众阐述海南黄花梨木、沉香与故宫这批文物的历史渊源和它们千年不衰的魅力。
《琼黎风俗图·采香》
海隅出奇珍,深山得良材。展览开篇的“出黎山”以海南省博物馆《琼黎风俗图》中的“运木”与“采香”图为序幕,展示海南黄花梨木和沉香的原木、切片、标本等,凸显出海南黄花梨木、沉香的珍奇之处。正因如此,黄花梨木和沉香才会作为珍贵的贡品,源源不断运至宫廷。
在古人心目中,沉香是天地灵秀之气,千年一结、百年不变的神异之物。其中,海南沉香更是“一片万钱,冠绝天下”。海南沉香,古时称为“崖香”,又称为“琼脂”。一千年前,北宋丁谓一篇《天香传》奠定了海南沉香在香界中的地位,苏轼为其弟苏辙六十寿诞而赠海南沉香,并作《沉香山子赋》以赞美沉香品格,抒发兄弟情谊。用香之道,载之典章,有例可循,每次进贡,数量自一千斤以至数千斤不等。因沉香产地多在海南腹地,且为黎人聚居之处,采办殊为不易。燃香之外,宫中还以沉香木制为摆件、用器,其构思之妙,选料之精,令人叹赏。
《琼黎风俗图·运木》
本次展览从策划设计到打包运输,历经半年筹划方得成行。展览精挑细选出故宫珍藏的33件黄花梨木家具和37件沉香器物。同时,在展陈设计上,本次展览取故宫养心殿、圆明园、避暑山庄三景,辅以清时宫中行、住、赏等黄花梨、沉香家具、香器摆件,巧妙将黄花梨木与沉香在宫廷中的存在与应用自然地串联起来,呈现宫中典雅华贵的场景。徜徉其间,穿越感顿生。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此次展览精选院藏黄花梨家具与沉香器物中的上品,采用场景陈设与重点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将二者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最真切地传达给每一位观众,以促进和推动祖国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文物说话,为观众们讲述一段由黄花梨沉香而引出的海南与故宫的故事,将精彩纷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宁虹雯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览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为契机,通过展示海南特色地域文化,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让海南自贸港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期待今后能与故宫博物院在文化传承传播方面深化交流合作,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副馆长章佩岚表示,“生长在山区黎峒周围的木材,最早被黎族先民熟知和使用,制成生产生活工具。作为贡品的黄花梨木从海南岛跨海而去到了中原大地,从民间用器步入文人雅舍,直至宫廷殿堂,成为家具木材佳选而被世人追捧,名扬四海。”每件黄花梨家具和沉香器物的背后,都蕴蓄着一种文化。此次展览从不同侧面展示宫廷器物之美,凸显海南特色地域文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当天,“南方有佳木——海南黄花梨沉香体验展”也正式开展,该展览以海南黄花梨沉香的研究者、收藏者和传承人的精品,以组团式信息点集中展出,为观众讲述黄花梨沉香在海南的传承发展。“沉香雅集”香道文化展示和“花梨木雕”文化展示社教活动让黄花梨沉香文化走近观众。两个展览相映成趣,向世界展示海南独特、丰厚的地域文化。
该展览展期为4月13日至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