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西岸馆)今日始呈现何多苓大型个展——“草·色”。
此次展览汇集了何多苓1980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品70余件(套)及各类文献,意在呈现艺术家于漫长的时间跨度之中的独特脉络和阶段性变化。
本次展览由朱朱担任策展人,由中法设计事务所IDEAA3负责展陈设计,展览现场结构在与龙美术馆固有建筑空间形成对话的同时,强调了各个创作时期的流动与回应。展览开幕式上将由高平先生带来钢琴音乐会,在展期之中,还将举办新画册的发布会及相关论坛。
何多苓个展“草·色”
2021.4.25——2021.6.20
龙美术馆 西岸馆
草的意象贯穿于何多苓四十余年的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他绘制的丰饶色相的线索。
何多苓的创作深受诗歌、音乐和文学的影响。诗之于何多苓,不再是文字,而是图像。当何多苓读诗的时候,一幅幅图像展现,挥之不去。当我们看何多苓的作品时,仿佛在读一首首诗。
如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有一句诗:“二十座雪山之中,唯一在动的,是黑鸟的眼睛”。这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瞬间击中了何多苓,于是据此完成了作品《乌鸦是美丽的》。雪山换成一个女人,一只乌鸦飞过。对于何多苓来说,画即是诗。策展人朱朱为展览撰文《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则称:“向文学寻找某种依托,以便自己展开视觉的诗性表达,这成为了何多苓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创作方式。”
何多苓《乌鸦是美丽的》,89.9x70cm,布面油画 ,1988年
又比如《偷走的孩子》,来自叶芝(Butler Years)的同名诗:“跟我来 / 人间的孩子 / 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
本次展出作品包括何多苓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经典作品:《雪雁》系列(8件)、《带阁楼的房子》系列(44件)、《第三代人》、《乌鸦是美丽的》、《偷走的孩子》,以及《庭院方案》系列(5件)、《黑衣女人》、《上楼的人》等作品。同时,何多苓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20余件写生素描稿也首次与观众见面。
何多苓《偷走的孩子》,100x120cm,布面油画,1988年
展览现场:何多苓《写生素描稿》,尺寸不一,20世纪70年代
何多苓以杰出的抒情能力和语言技巧为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绘画艺术开启了新的维度。在此后观念迭出的当代艺术进程之中,他旁观一切潮流,始终致力于完善个体的生命体验表达,不断地将音乐、诗歌、建筑及其它领域的认知融汇于自身的绘画。近年来他更多地借助自然和历史记忆的广角镜,诠释现实的变迁与时间的循环。
本次展览也呈现了何多苓近几年创作的《俄罗斯森林》系列、《野苑女墙》系列;以及疫情期间特别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大尺幅绘画《庭院偶迹》系列、《揽镜》系列、《近黄昏》系列等作品。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白银时代)阿赫玛托娃·忧伤》,布面油画,150x200cm,2016年
在近年来的《俄罗斯森林》系列中,何多苓将心目中的俄罗斯文化英雄一一放在森林中,好像从森林中出现的幽灵一样:比如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文学家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画家谢洛夫和列维坦;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布面油画,150x200cm,2016年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1年6月20日。
展览现场
何多苓,1948 年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油画艺术家之一。1973 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班,1977 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后进入该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班,1982年毕业后在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1985年应美国麻塞诸塞州艺术学院邀请赴美讲学。现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
在绘画语言上,何多苓早期受怀斯等西方画家的影响,后在接承中国古典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油画语言的绘画性,融汇中西纯熟精妙的绘画观念及技法,淬炼出纯熟精妙的绘画技艺,形成优雅而蕴有诗意、单纯但又隐含神秘的绘画语言。
何多苓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摩纳哥政府奖等。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国内多个其他城市举办个展,并参加过在美国、法国、德国、捷克、摩洛哥、新加坡、葡萄牙等国家举办的中国艺术家群展。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和个人广泛收藏,包括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龙美术馆、松美术馆、澳门美术馆和余德耀美术馆等。
来源: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