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慧珺先生于上海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3岁。
周慧珺(1939.12.6—2021.12.27)
女,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得上海市第七届“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周慧珺书《俭养德》2016年
周慧珺先生是当代最知名的书法家之一,她在上世纪文化最为沉寂的时期,让自己书写的字帖成为当时珍贵的文化食粮,也创造了书法类书籍的销售奇迹。
197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为飨广大书法爱好者,筹划出版一本字帖。此时沈尹默、翁闿运、胡问遂等老一辈书法名家或离世,或“靠边”未解禁,到哪去寻找高水平的书法家呢?上海书画出版社找到了周慧珺。周慧珺用两个月的时间,毕恭毕敬地完成了装帧素雅、赭红色封皮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此帖笔法雅正,笔意健拔洒脱,尤其能与当时的学书人产生精神共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走红。在随后的短短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了总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
自明以降,海上书坛依托日益蓬勃发展的经济,一直是全国的重镇。近现代海上书坛,经历了由康有为、吴昌硕等尊碑向沈尹默、白蕉等尚帖的转换,这种碑帖易帜的更替,表象上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变化,实质上却反映了海派书法的兼容性、艺文性的特点,是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现象对全国书法也产生了具有导向性的影响。
成长于这一时期的周慧珺,从学书的第一天起,就面临了碑帖选择的困惑,然而历史让她获得了受教于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老一辈书法大家的现实可能,取法唐宋,力追“二王”,成为她学书的原始理想。
周慧珺早年的书法,更多的得之于帖学。但是,敏而好学的周慧珺,并不满足于斯,几十年苦行僧般地求索,使她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完整而全面的理解,她渴求的是融传统精华于腕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她广临了北魏碑版和汉简木牍,游弋于古拙苍涩的石刻和温润雅逸的墨迹之间,这对逐步形成其个人的书风,注入了新的元素。
周慧珺书《周恩来诗》 1979年作
周慧珺的一生,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境遇。从小家庭就给她带来了太多不幸。由于出身成分的关系,不能就读理想的中学;“文革”中,家中接连被抄;更有甚者,家族血缘的遗传,导致其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辍学、病休……就连写字,也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
然而,困难和挫折,并没有压倒这位具有钢铁意志的女子。她对书法笃志潜心、如痴如醉般地追求,她对传统文化渴骥奔泉般地汲取,她那孜孜不倦的专注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终使她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一步一步地攀上了艺术的高峰。
周慧珺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米字;同时,也吸了黄山谷书法线条的拗折峻健,颜鲁公用笔的浑穆持重,北碑中的方严拙朴等特点,气势开张,欹侧奇险、柔中寓刚,宏阔卓伟。
周慧珺书 2003年作
周慧珺先生是一位处事低调的书法家,尽管她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套在她头上的光环一道又一道,但她从来不以此为炫耀,淡然处之。她说,她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一生只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写字。朴素的语言中透露着崇高的境界!
一方面,对艺术真诚执着,充满了火一般的激情和亢奋;一方面又冷静淡然地对待世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周慧珺,她那真诚朴实、恬澹平静的人格魅力和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就是流淌在她字里行间的血液,就是支撑起她书法艺术的精神力量!
转载自:中国书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