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正文

【动态】水墨新贵展“海上星象”之毛冬华

太行翰墨典藏网2022-02-22

毛冬华

作品《有轨电车》

  毛冬华

  197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供职于刘海粟美术馆,任研究部副主任兼展览部负责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上海青年文联美术专业委员会副干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恒源祥香山画院兼职画师。上海中国画院青年艺术家沙龙会员。上海水墨缘工作室成员。

  永远的外婆桥

  胡建君

  毛冬华是热爱生活的人。她爽朗热情,又低调内敛,眷恋着家庭生活,也顾念着身外世界。在日升月落的平淡日子里,在四世同堂的美好记忆里,她沉静的目光穿过稀疏的帘子透明的窗子,从自家的鸟笼望到窗外的大厦,从小家望到了大家,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她是从小怀揣着画画的梦想的。在她身边的挚友亲朋、新旧物事,她都会留意到旁人未曾注意的细节,并在日后将它们形诸画面。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生的家庭就带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画院工作的父亲喜欢收藏老物件,喜欢戏曲。她的童年记忆伴随着评弹《半生缘》,伴随着各种美好形态或色彩的物件,如那些瓷器、刺绣、皮影、竹雕、玉雕等,都带给她最初的视听与审美体验。记忆犹深的是家里收藏摆设的各种钟表,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德国的,从小就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它们远隔千山万水,穿越重重岁月,在她眼前因缘际会,要说的故事有那么多,毛冬华只有用看似漫不经心又纤毫毕现的用笔,记述她对旧时光的留恋、对时空的感觉体验,也是她对于中西文化艺术最初的直观认识。细审画面,那些线条与图案的处理似乎带着西方教堂壁画的样子,更有她所喜欢的元青花的影子,有严谨的造型和潇洒的笔触。镌刻图案固然繁复,而整体却浑然大气、安静妥当,像有故事的老人。

  更温暖的记忆还来自于永远的外婆桥——外白渡桥。这是毛冬华小时候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在她童年的理解中,这座桥就叫做“外婆渡桥”。它横跨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丁字路的路口上,伴随着毛冬华的成长,也见证了大上海的百年变迁。在电影与现实中,从老上海到新上海的独轮车、黄包车、有轨电车、老式自行车、公交车、大卡车、小轿车……各种人流车影,一天天川流不息地从桥上行过,留下层层叠叠的车辙与历史印记,也被人们所熟视无睹。直到有一天,它突然要拆往江南造船厂修缮,似乎成长的记忆一下子被挑空,毛冬华的心弦也因之触动。她用玄素的水墨,错落的线条挥洒出深刻在记忆中的桥的模样,那也是简单而充实的儿时的模样。繁复的桥身钢铁构架与单纯的桥面形成有意味的对比,绵延的桥身正如流年印迹,在延展的空间构成中载入了时间的维度,传达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历史记忆。就这样,她用最简单的构图和最纯粹的线条,写下她心中第一代的外白渡桥,也写下对外婆永恒的纪念。

  在家中闲居时,毛冬华喜欢从窗口眺望风景,那些几乎不入画的高楼大厦,也鳞次栉比地激发着她的特别灵感。在阳光下,那些浮动的空气,空气中闪烁的玻璃、阴晴变化的楼宇的外轮廓,像在水中,又像在天上,她从这些平凡的物象中看出了陌生化的、不平凡的气氛,这就近乎一种诗意了。在《多云转晴》这幅两米见方的作品中,隐隐约约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大厦,在建的房子与吊车,还有旧式的老房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序列,似乎时空在此交错,梦想从此定格。该作品也获得了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可,权威杂志《美术》甚至将其作为封面展示。还有《冬日暖阳》,巧妙地运用斜向的光照,打破了直板的构图,深浅不一的密实的横线条既是房屋结构又是空气的组成,使简单的画面充满了故事和内涵。那些关于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都在影影绰绰的水墨与光影里,实现了时空的对话。这种处理与表现方式非常当代,然而其根基又受惠于画院与美院的双重训练,那章法有序的用笔和墨分五色、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都是沉甸甸的基本功与传统的积累。

  寂寞时静坐一隅,甚至家中简单的竹帘也在细腻敏感的画家眼中呈现出不一般的美好来。透过竹帘观万象,这种雾里看花、曲径通幽的观看方式,使毛冬华笔下的物象增添了一种女性化的、柔性的美学意味。帘幕之后那些平凡的花草与普通的鸟笼等似乎附带了一种玉户帘中卷不去的静静的忧伤,有了唐宋诗词的情韵。而笔下的图像主体——那横平竖直的帘幕又颇有现代构成感,极简而极丰富。线条的传统用笔与抽象表现并存,那深浅不一、顿挫随意的用笔有一种视觉上的流动感,浸润着诗性的气质,传达了一种天上人间的疏朗情怀与安静的存在感,也表达着作者对于古典与传统的致意。

  在过往的历史中,由于神性和权力的支配,平凡的日常生活常常被人们忽视,但日常生活其实是最现实、最具体的实践,而且始终潜流暗涌,包含无穷可供挖掘的艺术因素。等到艺术家们终于发觉应该从平凡生活中开辟颠覆理性原则和体制权力的战场,使之最终走向一个自由、审美的存在,艺术的意义和功能便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泛化了,也便雅俗共赏,毛冬华正是其中的身体力行者。即便她的足迹踏出户外,她所喜闻乐见和描绘的,仍旧是身边的平凡人事,她总是画她看得到的、热爱的东西。比如和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以及如自家孩子般的学生。陪女儿去动物园游玩、装修房子、带学生写生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在她看来无一不美、无一不可入画。

  她笔下的动物似乎带着人的表情和姿态,亦庄亦谐,有悲有喜。那大刀阔斧的用笔和大块面分配处理,显示了动物的肌理和骨骼,又表示出运动的姿态,简单而分明,甚至可以看得到她喜欢的雕塑家马利尼的影子。细看笔墨又有很多细节,她侧锋用笔扫出马的眼睛,显示出马性的傲岸不羁。又用山水画的皴法体现毛发的纷披,与大块面的身体相映成趣,体现了毛冬华娴熟的专业技法,这与她多年学院派的严谨训练密不可分。在创作中也会存在一些随机的惊喜,有一次,她掀起桌上水墨淋漓的新作,发现笔墨已渗透到下一张垫纸上,深深浅浅,依旧层次分明,像小时候玩过的皮影,或者是一种反转片或版画的效果,让她欢喜不已,于是一次创作过程带来了两张笔趣不同的作品。

  带学生出去写生、体验生活对她来说也是快乐的事。如《安营》,就描绘她带领学生在东方绿洲体验教学、安营扎寨的一幕。学生们各施其职、齐心协力把帐篷撑起。错落交叠的迷彩服、帐篷与少年皮肤的各种线条与块面形成对比,服装迷彩图案与人物之间的留白,充满了活泼流动的韵味,平凡的生活一幕也显得如此丰富美好。当然,毛冬华也绘制主题明确的人物画,如《移民上海1947》、《百年圆梦》、《民心》等等,涉及上海移民、民国新政、军民同心等关于历史或社会问题的重大题材,但她的着眼点和兴趣更多仍放在平凡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像《移民上海》这样的主题,在她笔下仍然充满了记忆中大家庭的温馨氛围,仿佛就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在轻描淡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温情,诉说着我爷爷我奶奶的陈年旧事。

  近年来,毛冬华一手执着画画,一手执掌上大美院附中教学,一边都不曾偏废而成绩斐然。在她心头永远驻守着一座美好的外婆桥,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艺术。岁月无声流过,桥上人来车往,心中却留存着永恒的温暖,就像外婆慈祥的目光。

转载自:雅昌艺术网




标签:

责任编辑:太行翰墨